来源:山西日报编辑:小斌哥投稿:
近日,晋源区已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晋祠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意味着“晋祠大米”重焕新魅力。其价格也卖到了16元/kg。
▲地理标志产品,晋祠大米。
A、价格:约是普通大米的3倍“今年是我们村复种水稻的第二个年头,全村种植的亩水稻长势喜人,亩产可达斤左右。按去年行情,每斤都可以卖到7元到8元。”该村村民任玉龙脸上挂满了笑容。
▲美特好双塔寺街店柬越鲜散大米价格为2.69元/g。
12月6日,走访发现,美特好双塔寺街店柬越鲜散大米价格为2.69元/g,折算后价格为5.38元/kg;金龙鱼优质大米价格为7.39元/kg……对比发现:晋祠大米的价格约是普通大米的3倍,是金龙鱼优质大米的2.2倍。
B、疑问:晋祠大米是什么“米”晋祠大米种植历史已有三千多年,“千家灌禾苗,满目江南田”,是宋代文学大家范仲淹用来描绘晋祠稻米生产盛大景象的名句。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吃起来清香爽口,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因而,人们把晋祠大米与天津小站大米一起列为华北名产,晋祠由此而享有“北国江南”之美誉。
▲晋祠大米晶莹饱满。
经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大学生命科学院土壤鉴定:晋祠的地表覆盖有肥沃的油性黑土,含有丰富的矿物质、维生素B族和微量元素,蓄水性强,且PH值为碱性。因此,晋祠大米性微寒,呈弱碱性,也符合人体体液呈碱性的需要,被誉为皇家贡米,北米之最。
C、揭秘:喝难老泉水长大晋祠难老泉水是晋祠大米生产的“温床”。
▲晋祠难老泉。
从年开始,晋祠泉水大量用于工业生产,当年流域粮食即减产91万斤,到70年代后期晋水流量进一步减少,晋祠稻农只能用地下井水和汾河灌渠水浇灌水稻,至年4月30日难老泉断流,晋祠自然泉涌难以再现,晋祠大米也遭到了沉重打击,品牌形象日渐暗淡,不复昔日辉煌。
D、政府发力:晋祠大米重焕新魅力借助生态文明的转型升级,晋祠大米重获新生。
▲晋祠大米,已逾三千年历史。
打生态牌——
晋源区通过整治西边山地区,关停搬迁高污染、高耗能、高耗水企业,关井压采等多项举措保护和恢复水生态环境;同时将西边山地区作为植树造林的主战场,仅年实现造林1.3万余亩,充分涵养了区域水源,水生态恢复效果明显。据水文观测显示,年至今,难老泉地下水位累计上升24.56米。今年难老泉地下水位离泉口为4.20米,较去年同期又上升0.39米,回升显著。
出政策牌——
晋源区政府出台了专项奖励补贴政策:农民恢复种植一亩稻田,可获元资金补助;每年种植一亩水稻,政府再补贴元。专项补助调动了村民的积极性,也为村民增产增收创造了条件。
用市场牌——
重塑晋祠大米品质,用好市场牌。晋源区采用大户承包的方式,用市场化手段,通过土地流转,置换农民手中的土地使用权,将种植面积逐步扩大,进一步保证了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种植;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育“晋稻7号”“晋稻8号”“晋稻10号”3个优良新稻种,大面积推广;购置插秧机、收割一体机等机具,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节约了水稻插秧的成本和时间,提高了种植效率。
▲晋祠大米喜获丰收。
据悉,晋源区近日已正式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晋祠大米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报材料,意味着晋祠大米迈出保护性的第一步。下一步,该区将以建设生态循环农业、特色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为抓手,积极推进大米种植步入现代化、园区化、标准化、特色化、产业化快速发展轨道,让“晋祠大米”这个千年品牌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魅力。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