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天们何止困于双标

白癜风能自愈吗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60317/4791307.html

燃次元(ID:chaintruth)原创

作者

张琳

编辑

曹杨

近日,“酱油一哥”海天味业(.SH,以下简称“海天”)深陷舆论漩涡,日子可谓是相当难熬。

先是9月末,某以“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儿”为口头禅的短视频博主走红网络,并发布了一段其使用食用盐、味精和多种食品添加剂为原料“勾兑”出的“丝毫没有豆子和黄豆的酱油”与买到的酱油进行对比的视频。

该博主表示,“后者(勾兑酱油)品尝味道更浓更鲜”,并直言“勾兑陈醋和勾兑酱油都是业内心照不宣的事”。虽然该博主遮盖了对比酱油的标识,全程也没有提到过任何酱油品牌,但是在评论区,很多网友点名“海天”,海天味业也就此深陷“添加剂风波”。

后有网友发现,海天酱油在国内与国外销售的产品配料表不一样。国内销售的酱油产品含有添加剂,而国外销售的产品则不含添加剂。随即,添加剂风波之后,海天味业再陷“酱油添加剂‘双标’”争议,无数网友对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表示担忧。

基于此,在刚刚过去的国庆假期,#海天味业回应酱油添加剂争议#、#海天味业再发声明否认双标#等相关话题陆续登上微博热搜,并引发网友热议,“让外国人吃优质酱油,中国人吃化工酱油”“这是中国人专骗中国人?”,甚至还有部分网友晒出在家倒掉酱油的空瓶图,声称要抵制海天。

图/海天味业相关话题登上微博热搜

来源/燃次元截图

为平息风波,海天连发三个声明。

第一次声明(9月30日)表示,海天的产品满足国家标准,并要对网络上的传谣者进行法律上的制裁。但并没有正面回应网友最关心的“双标”问题,还将部分网友的质疑说成“妖魔化食品添加剂,黑化中国食品”,这一举动使得网友们的怒气不降反增,舆论也愈演愈烈。

随后(10月4日),海天再次发声明称,国内外内控标准一致,并未双标,且国内外皆有含添加剂的产品及不含食品添加剂的产品。

很显然,事件并未因此平息。而持续发酵的舆论,也直接影响到了海天的股价。节后第一个交易日(10月10日),海天味业开盘暴跌近8%。而继10日开市后市值蒸发超亿元(人民币,以下未标注则同)后,11日继续下跌超2%。截至10月11日收盘,海天报收73.45元/股。

图/海天味业股价走势

来源/平安证券燃次元截图

这对于酱油一哥而言,并不是好消息。

年2月11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后,海天味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并收获了“酱油茅”之称。但近年来,海天味业业绩增速开始放缓。财报显示,-年,海天味业归母净利润增速分别为24.21%、23.6%、22.64%、19.61%、4.18%。

事实上,深陷业绩增长困境的味业品牌并非只有海天一家。消费者耳熟能详的中炬高新、千禾味业、李锦记、加加等品牌交出的年“成绩单”都不算漂亮,“增收不增利”或“营收利润双降”成为了味业品牌共同的窘境。

这背后,一方面或因国内人均酱油的需求量开始回落。平安证券研报指出,-年,中国酱油行业零售额平均年复合增速为9.9%。但年后,零售额增速均低于10%。

另一方面,伴随着更多玩家入场,酱油赛道的厮杀也愈发激烈。除了海天味业、中炬高新、千禾味业外,卖醋的恒顺醋业、卖油的金龙鱼和鲁花等纷纷进入酱油领域。

易观分析品牌零售行业资深顾问李应涛对燃次元表示,调味品市场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头部企业短期之内的地位难以被撼动。虽然长期来看调味品是一个强者恒强的市场,但变数始终存在,变数之一在于头部品牌战略决策是否出现重大失误,导致市场流失,第二个变数则在于新人群和新渠道。

“年轻一代,他们还没有养成固定的消费习惯,如果有品牌能够抓住一部分市场,也可能会改写格局。”李应涛补充道。

01

看品牌,更看价格

海天的争议仍在网上发酵。

燃次元观察到,话题“海克斯科技”和“科技与狠活”在短视频平台的热度持续升温。截至10月11日晚11时,在抖音上,“海克斯科技”相关播放量高达39.3亿,“科技与狠活”的播放量更是达到40.1亿次。

另外,在各大社交平台,排查家庭中使用添加剂的调味品和寻找“0添加”产品的内容也获得大量点赞、转发。

网友们基本可分为三个阵营,即“情绪派”“客观派”和“抵制派”。其中,“情绪派”网友表示,“海天主要不是产品问题,而是消费者提出质疑后的态度”;“客观派”网友则表示,“消费者在乎的是‘双标’,明明能生产无添加的产品,为什么要区别对待”;“抵制派”网友则直言,“苦食品添加剂久矣,准备换0添加”。

事实上,“0添加”的产品海天在国内也有销售。燃次元在某电商平台“海天味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ymy.com/afhhy/2101.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