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寺泽薰等
全文约字,读完约需7分钟
丁吟亲自前往地方行商,周防棉布的“棉屋中”也要自己乘船从濑户内海前往大坂开展中间交易。在乡商人为追求利润,都要自身成为行商,前往远方。这种动向在全国各地如潮流般汇集,引发市场结构的变化,系统化的国内市场趋向确立。但要让这种结构变化落地生根,还必须继续积累商人打破自身地域或藩国限制而活动的经验。
▌“买米售棉”
如前所述,日本进入19世纪后,先进的棉纺织产地引入互动踏板机,广泛形成了八九人规模的工场手工业,棉花种植、纺纱、织布三道工序已实现分工。19世纪前半期,本州周边的伯州(鸟取县)、周防(山口县)、知多(爱知县)等棉织品生产地甚至从其他藩国购入棉花来生产棉织品。
加贺藩(富山县)的新川棉布就是从遥远的泉州堺(大阪府)、备后福山(广岛县)、备前下津井(冈山县)购入棉花进行纺纱、织布生产的。19世纪前期,据说有一百万反(反,布料计量单位,1反=宽36cm,长12m)的新川棉布销入江户市场。当时,越中国(日本古代的令制国之一,地域上相当于今天的富山县。)的人口增长率远超全国平均水平,原因就在于新川棉布支撑了加贺藩经济的增长。
18世纪中期到幕末,大坂平原的农村普遍从其他藩国购买大米,因为年贡米制度(将大米作为年贡上缴的制度)、大面积种植棉花以及纺纱织布和外出打工者的增多,导致畿内农村大米不足。不论是中农还是规模更小的农家,买米都已成家常便饭。棉织品等商品作物的生产在18世纪后向畿内以外地区扩展,这些地区进入19世纪后的发展十分引人注目。例如,在长州藩濑户内的吉敷郡小郡町(今山口市)和以宇部市为中心的周防地区等棉织品生产地带,最迟在19世纪三四十年代(天保时期),从事商品生产的规模在中等以下的农民也开始需要购买大米。
其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18和19世纪濑户内农村人口的增加。在畿内的大坂平原地区摄河泉,18世纪的人口或是持平或是减少,与此相对,濑户内各藩国人口在18世纪以后呈现增长趋势。19世纪以后直到幕末维新时期,濑户内人口的增加倾向更加明显。到明治初期,增幅从一点四倍增长到一点九倍,由于濑户内城下町人口减少,因此濑户内人口的大幅增长,也就意味着农村人口的增长,尤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