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本文发表于《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此为作者Word版,引用请以该刊为准。感谢王连旺老师授权发布!
作者按语:东坡《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云“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此即“胸有成竹”之出处。“东坡最近很忙”,且让其表兄文同(字与可)带着《墨竹图》一起登场,展示由一幅图引发的中国古典文艺与日本五山文学的邂逅与交融。当然,这里面还是少不了东坡;原文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第2期,感谢学报的采用以及编辑姬老师专业细致的校订。投稿时,笔者删除了部分说明性文字及大篇幅的引文。为便于诸位师友阅读,特加以增补,并将页下注改为尾注,添加了几幅图版,引用时请以刊物为准。感谢南江涛老师再次推送。小稿不足之处尚多,敬请诸位师友批评指正!文同《墨竹图》东传日本考论
王连旺
摘要:14世纪初期,文同《墨竹图》的信息已出现在五山禅僧的诗文中,画僧愚溪右慧等人已在日本绘制《墨竹图》,但通过中世日本的几种藏画目录,尚不能证明文同《墨竹图》在这一时期已传至日本;15世纪中期,题有苏轼《书文与可墨竹并叙》诗的文同《墨竹图》传入日本,见于万里集九《天下白》;文同《墨竹图》技法及实物东传日本后,使“墨竹”这一主题渗入至日本五山文学,在义堂周信的大力标举下,五山文学中的墨竹主题渐趋普遍;“墨竹图+东坡诗抄物+五山汉文学”的综合研究模式具有一定的方法论启示意义。
关键词:墨竹图;“东坡诗抄物”;五山汉文学;中日文化传播
一、引言与中国绘画史脉络中的山水图、人物图相比,墨竹作为一个绘画主题的成立时间相对较晚,至北宋徽宗朝编纂的《宣和画谱》起才作为一个独立的门类被确立下来。《宣和画谱》共著录北宋宫廷所藏位画家的绘画轴,按照类别分为道释、人物、宫室、番族、龙鱼、山水、畜兽、花鸟、墨竹、果蔬等十门,其中“墨竹门”在卷二十,排序较为靠后,且收录画家画作的数量也较少,共著录12名画家的轴作品。正如《宣和画谱》卷二十二所载《墨竹叙论》提及的那样:“画墨竹与夫小景自五代至本朝才得十二人,而五代独得李颇,本朝魏端献王頵、士人文同辈,故知不以着色专求形似者,世罕其人。”[1]这种“舍丹青朱黄铅粉”而独用“水墨”绘竹的方法始自五代,至北宋时,也只有赵頵(—)、文同(—)等少数几人为世人所知,而将墨竹主题发扬光大、开宗立派的则是文同。《宣和画谱》著录文同《墨竹图》有《水墨竹雀图》2轴、《墨竹图》4轴、《折枝墨竹图》1轴、《踈竹生青壁图》1轴、《着色竹图》1轴、《古木修筠图》2轴,共计11轴。文同,字与可,梓州梓潼人,北宋文人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世称文湖州。《宣和画谱》评价文同的墨竹图“淡墨一扫,虽丹青家极毫楮之妙者,形容所不能及也。盖与可工于墨竹之画,非天资頴异而胷中有渭川千亩,气压十万丈夫,何以至于此哉”,如此高的评价必定引来士人的追崇,乃至“四方之人持缣素请者,足相蹑于门”[2]。《墨志》载:彭渊材游京师,十年不归。一日跨驴南还,以一卒挟布橐,皆斜绊其腋,一邑聚观,以为必金珠也。或问之渊材,喜见须眉曰‘吾富可敌国矣’,遂命开橐,则李廷珪墨一丸、文与可竹一枝、欧阳公《五代史》草藁一部,他无所有。[3]宋人彭渊材“富可敌国”的故事可生动地诠释了墨竹图在宋代之贵重,可见《墨竹图》名重当世,求者甚多。文同还是大文豪苏轼的从表兄,苏轼画墨竹便师自文同。不仅如此,苏轼还多次在文同绘制的《墨竹图》上题诗写赞,题画诗有《书文与可墨竹》《题文与可墨竹》《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画赞有《跋文与可墨竹》。此外,还专门作《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记述文同画竹的技法与理念。遗憾的是,这些题有苏轼诗文的文同《墨竹图》皆已不存世间,只能从后世文献的零星记载中梳理其流传的大致轨迹。
实际上,宋画的流传不仅限于中国本土。日本镰仓、室町时代,中日两国间海商活跃,僧侣往来频繁,大量香料、药材、瓷器以及绘画、墨迹、宋元典籍东传日本,成为日本皇室公卿、幕府将军竞相收藏的“唐物”,“唐物”崇拜之风盛极一时。这一时期传入日本的宋画被称为“古渡”,数量巨大,且多流入幕府将军宅邸。幕府将军还从五山禅僧中选拔精通书画之僧任命为“同朋众”,命他们专门从事搜集鉴藏“唐物”及出纳管理等工作。
镰仓时期,日本模仿南宋,建立五山十刹,临济宗五山禅僧成为文化主体,服务幕府的文化、外交、“唐物”鉴藏等事业。这一时期,在日本最受欢迎的中国诗人是杜甫、苏轼、黄庭坚,宋元画被视为“唐物”珍宝。五山禅僧世代研习苏诗,[4]积累了体量巨大的日本苏诗古注本——东坡诗抄物。[5]五山禅僧注释苏轼诗歌时使用的底本为南宋时期的苏诗类注本,此本专设“书画”门类,收诗首,间接成为了五山禅僧研究宋画的生动资料。另外,五山禅僧还是日本五山汉文学的创作主体,他们的诗文作品中是否出现了“墨竹”这一主体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