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的最深处,为什么不会有怪物

在人类之中,对于海的恐惧、敬畏是一个真实存在的概念。虽然因人而异,但确实有人会害怕身处深水区、害怕大海、海浪、水生生物,或只是单纯害怕远离陆地。

大海的浩瀚往往会激发一个人的深层潜意识,基本上,对大片水域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这其实是一种极为必要的人类进化机制。

怀着恐惧和敬畏,人类想象出海底世界的样子——咱们亚洲这边流行着龙宫、巡海夜叉、奔波霸和霸波奔,西方世界里是亚特兰蒂斯、鱼人、大怪兽克拉肯等等等。

但,出于适应进化的种种原因,海的最深处,深渊领民都是一群长相“简单”的萌物。

深海怪物

闭上眼睛,想象世界上最深的鱼是什么样子。

我们的大脑会调动这些年来看过的水下摄影,将各种形象拼凑起来,形成某种有鳞、黑色、隐秘的生物,带有生物发光诱饵、大尖牙、多刺的鳍、恶魔般的眼睛,随时准备撕扯、吞噬。

嗯,反正像是噩梦般的存在就对了。

这样在视觉上“怪物”般引人注目的生物确实存在。但首先,它们通常没有住得那么深,斧鱼、尖牙鱼、灯笼鱼、龙鱼、毒蛇鱼和琵琶鱼栖息在暮光区的中层水域(深度不到1,米)。

其次,各种经典的幽灵怪物实际上体积都非常小,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被我们的想象放大。

这些经典的怪物造型是适应进化的结果:黑色的身体、大眼睛、生物发光的诱饵、怪异的鳍,尖牙利齿,等等这些都是为了适应在低光照条件下,隐秘而高效的生活,互相吞噬的生活。

海底萌物

然后,在更深的层次上,不再需要微光适应,因为那里完全没有光。

所有刚才说过的,怪物般的表观呈现不再具备任何适应性。在「高压」的绝对统治下,海底最深处的海洋生物,适应性集中在了细胞或身体组织水平的变化上,使活着成为可能。

其结果往往呈现出不那么引人注目的、相对简单的形式——看起来就很普通。

例如,最深的鱼、最深的虾、最深的水母、最深的海葵和最深的章鱼,科学家们分别在米、米、10米、米和7米的深度找到它们。

现在我们知道,来自8,米,深渊中的鱼是射线鳍鱼科(Liparidae也翻译成狮子鱼科)的蜗牛鱼。这个科的鱼大约有多种,大多数生活在浅水区,有的甚至生活在河口。它们有资格称为最强种,因为摆明了能适应一系列不同的环境和栖息地,包括地球最深的地方。

在深渊,它们进化成小巧、半透明的粉红色、古怪的小鱼,像蝌蚪一样游泳,就是普普通通的鱼的样子。

最深的水母看起来像普通的水母。最深的海葵附着在深渊最底部的岩石上,这些目前还没有命名的物种看起来像植物——娇艳的花朵在风中摇曳。

同样,深渊中的十足甲壳类动物,对虾(Benthesicymus、Penaeoidea、Oplophoroidea),除了没被煮熟就已经呈现红色之外,看起来没有任何违和感——游泳和行为方式与我们海鲜市场的对虾完全相同。

最后是章鱼,相比之下,新发现的小飞象章鱼(Grimpoteuthis)更加小巧可爱。这些小头足类动物,其鳍类似于大耳朵,扑棱扑棱的在深度接近7,米之处“飞翔”。

写在最后

这些深海怪物与深渊萌物和咱普通人的距离很遥远,但它们的存在给我们一些启发。

比如,无论是小说、游戏还是电影,作者设计怪物的时候,多多少少再多考虑下环境——赋予帅气、古怪造型之前,考虑清楚其适应性的来龙去脉会让科幻、奇幻作品更加有趣。

作者感谢你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sxmymy.com/afhgx/3390.html

当前时间: